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爱我祖国  经典传诵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爱我祖国,经典传诵》

每周三、周五晚上7:00,

“瑞安宣传”“文明瑞安”联合

“瑞安电台”微信公众号

同步推送

与书香为伴,和经典同行,

一起领略古今中外最绚烂的文化瑰宝!

“亲近经典,遇见最美”!

     《爱我祖国 经典传诵》栏目不仅会带大家朗读经典诗文,还将开展每月一期“中华经典 亲子阅读”活动,通过合作学校的家长学校,积极推进亲子共读,分享阅读乐趣。今天的节目里,我们邀请了瑞安市公安局的庞子敏和他的孩子庞武越。

爸爸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庞子敏。是公安系统的一名普通警员。尽管工作忙碌,但是我还是会尽量抽点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在孩子课外阅读当中我一直觉得亲子阅读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当孩子有了自主阅读能力后,慢慢的就形成了自己的阅读喜好,有些孩子偏爱文学故事,有些偏爱科普书籍。我家的只爱读文学故事类;科幻类的,抗拒历史、科普类的。一开始我们只是买了很多书,摆在书架上,他自己挑着看。那些有情节的,有趣的故事,更吸引孩子。后来我发现文字量大的书,他都是跳着看的,不感兴趣的就略过去了。于是我们就抽空和他一起读。分角色大声读出来。通过一起阅读,可以引导孩子更好地进入书本,寻找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儿子庞武越:

     大家好,我叫庞武越,是集云实验学校的一名六年级学生。我喜欢看书。也喜欢把它大声读出来。我最喜欢的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朗读。这样可以有很有趣的阅读感受。

      我爸爸妈妈经常给我买各种书,有些书我比较喜欢,有些书不太感兴趣,比如历史的和科普类的就不怎么看。不过从去年开始我慢慢地开始喜欢看历史类的书了。今天我想和爸爸给大家介绍一本历史类的故事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特别邀请 庞子敏\庞武越 参与诵读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音频: 进度条 00:00 14:50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节选:完璧归赵

      赵国和燕国和好的时候,秦国屡次三番地来侵犯赵国,可都给大将康打了回去,昭王没法儿,只好假意地跟赵国和好。他打算用别的手段来收拾赵国。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王得到了“和氏璧”,就是当初楚国丢了,害得张仪受了冤屈的那块玉璧。他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来换回那块“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议了半天,还不能决定到底应当怎么办,赵惠文王同谁能当使者上秦国去。他说着,瞧了瞧大臣们,大臣们都低着头不开口。

      当时有个宦官〔相当于后世的大监:宦huan)对赵王说:我有个门客叫蔺相如,他是个挺有见识的谋士,我想,叫他上秦国去倒还合适,赵惠文王把蔺相如召上来,问他:秦王拿十五座城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先生认为是答应好,还是不答应好。”蔺相如说:“秦国强,咱们弱,不能不答应.赵惠文王接着又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得不着城,怎么办呐?”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玉璧,这个价钱总算够高的了.赵国要是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了。我说,宁可叫秦国担这个错儿,咱们可不能不讲道理。”赵惠文王说,先生能上秦国去一趟吗?'蔺相如说“要是没有可派的人,那我就去一,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完璧归赵”。赵惠文王就拜蔺相如为大夫,派他上秦国去。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王听说赵国送“和氏璧”来了,挺得意地坐在朝堂上让使者去见他。蔺相如恭恭敬敬地把“和氏璧”献了上去。秦昭襄王接过来,看了看,很高兴。他把“和氏璧”递给左右,让大伙儿传着看,又交给后宮的美人儿瞧了一回。大臣们一齐欢呼,都给秦昭襄王庆贺。蔺相如一个人冷冷清清地站在朝堂上等着,等了老大半天,也不见着昭襄王提起交换城的事,他想:“秦王果然不是真心实意地拿城来交换。可是玉璧已经到了别人手里,怎么才能再拿回来呐?"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玉壁看着虽说挺好,可是有点儿小毛病,别人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指给大王瞧一瞧。秦昭王就叫手下的人把“和氏壁”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朝堂上的大柱子,瞪着眼晴,气呼呼地对秦昭襄王说:“大王派使者到敝国送国书的时候,说是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来换这块“和氏璧”。赵国的大臣们都说,“这是秦王骗人的话,千万不能答应”我可反对说,大国的君王哪能不讲信义呐?可不能瞎猜疑”赵王这才斋戒了五天,然后派我把“和氏璧'送了来。这是多么郑重的一回事!可是大王拿着“和氏璧”随随便便地叫左右传着看,还送到后宫去给女人们玩弄,没把它重视得像十五座城一样。从这点看来,我知道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和氏璧”在我的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玉璧在这根柱子上一同碰碎!”说话之间,他就拿起“和氏璧”来。对着柱子要摔。

      秦昭襄王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大夫别误会了。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呐?"他就叫大臣拿上地图来,指着说:“打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全给赵国。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对秦昭王说:“好吧,不过赵王斋戒了五天,又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送玉璧的仪式。大王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玉璧的仪式。要这么郑重其事地尽了礼,我才敢把'和氏璧'奉上,”秦昭襄王一想,反正你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咱们五天后举行仪式。”他叫人把蔺相如护送到宾馆里去歇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玉璧到了宾馆。他琢磨着:“过了五天,仍然得不到那十五座城,怎么办呐?”他就叫一个手下人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和氏璧”包着系在贴身,偷偷地从小道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了大臣们和几个在咸阳的别国的使臣,大家伙儿都来参加接受“和氏璧”的仪式。他想借着这个因由来向各国夸耀夸耀。朝堂上非常严肃,忽然传令官喊着说:“请赵国的使臣上殿!”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着秦昭襄王行了礼。秦昭襄王见他空着两只手,就对他说:我已经斋戒了五天,这会儿举行接受玉璧的仪式吧”蔺相如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孟明视欺了晋国,商鞅骗了魏国,张仪欺骗了楚国…过去的事一件件都在那儿摆着。我也怕受到欺骗,对不起赵王,已经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了大发雷霆,嚷嚷着说:“我依了你斋戒五天。约定今天举行仪式,你竟把“和氏璧”送回去了!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了你?"他气呼呼地对左右说:“把他绑上!”蔺相如面不改色地说:“请大王息怒,让我把话说完了。天下诸候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和氏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交割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着我一块儿到赵国去取那块玉璧。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之后,决不能不顾信义,得罪大王的,好在各国的使者都在这儿,他们都知道是我得罪了大王,不是大王欺负了弱国的使臣。我的话完了,请把我杀了吧。秦国的大臣们听了这番话,你瞧着我,我瞧着你。都不作声,各国的使者都替蔺相如捏着一把汗。两旁的武士正要去绑他,就听到秦昭襄王喝住他们说:“不许动手!”回头对蔺相如说:“我哪儿能欺负先生呐?一块玉璧不过是一块玉璧我们不应该为了这件小事儿伤了两国的和气。”他很尊敬地招待了蔺相如,让他回去了。

      秦昭襄王本来也不一定要得到”“和氏璧”。不过要借着这件事去试探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表现了赵国不甘心屈服的决心。

经典介绍:

这是一部连续的历史故事集,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目录以成语形式呈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本成语故事集。

       林先生编写历史故事有两个很大的特点。

       一是注意史实的准确。他写的历史故事跟演义小说不一样。演义小说虽然写得很生动,可其中有许多虚构的情节。他写历史故事着重说明历史发展进程,又比较尊重历史事实,主要取材于《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像《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草船借箭”之类的故事,他都没有采用。

       二是文字的口语化。林先生是一位语言学家,对普通话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浙江宁波人,虽然只能说家乡的方言,可写起文章来,用的却是地道的普通话。这部书念起来很顺口,读着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作者介绍:

      林汉达(1900年2月17日-1972年7月26日),宁波慈溪人,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曾化名林涛。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林汉达先生从上世纪20年代起即从事研究和写作,著作丰富,涉及面广,颇有影响。

《爱我祖国,经典传诵》

首播时间:每周三、周五晚上7:00

精典回放:每周一早上7:45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