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形成京剧审美。通俗的说,就是“觉得不好看了”

艺术当然都是从美开始的,但能被广泛被接受,是从形成审美共识开始的。

这和从小的文化环境有关,在我小时候(9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几个公司出品的《牧笛》《九色鹿》《女娲补天》《促知》等等还有很多一系列故事,都是传统审美,古典故事,所以我长大了去看书,去看成人化电影电视剧,很容易融入其中,在《聊斋志异》读到《促知》的时候才恍然知道儿时的动画来自古典文学。还有剪纸动画,水墨动画,木偶动画,名画无声动画片,敦煌动画,虽然不懂,但当我长大后,自动的在这些艺术面前驻足。。。。。。

大家看,现在幼儿园里儿童故事起名字,基本都是“艾米莉,爱丽,佩奇,亚历山大”就算是国产剧也是“巴拉拉小魔仙”画风。全部都是西化名称,诸如“公主和王子”,“精灵”等都是西方故事背景。所以当看到“林黛玉”,“薛宝钗”时很难觉得这是好听的名字。

我们对浑身脏兮兮走路偏瘫的“丧尸”本来没有感觉,相关影视剧看多了,他就成了一种形象。现在年轻人看到黑袍子大镰刀的高个子心里自然生出死神的恐惧,反而看到大舌头的黑白无常没感觉了,也是审美西化的结果。我们看惯了解放军的正步,再看别国的阅兵无一不感到滑稽可笑。我们喜欢红色作为喜庆色,所以看到新娘子一身红袍觉得喜庆。封建时期以小脚为美,所以大家不惜骨折去裹脚,而且觉得大脚难看。

我家里有外甥女,特别喜欢《爱丽和故事》,她三岁的时候,我无意间看了几集,告诉姐姐现在不要给外甥女看,这主持人说话都不利索跟结巴似的,教坏了孩子。后来百度到,居然是韩国人。。。。我很敬佩爱丽刻苦学习中文,对待孩子心里拿捏很好,但是我不禁感叹,就没有一个说中文流利的中国姑娘去拍?

我们身边的儿童玩具,都是欧美人的脸型木板。

我们儿童用具,比如奶粉广告,大多都是欧美孩子。

我们开始觉得金发挺美的,就去染发,烫发。

我们已经习惯了金发碧眼的审美,这种元素在我们的每一个角落,当我们去看美国大片,去看美剧,去判断一个外国人的美丑,很自然的没有太大的距离,就带着欧美的审美体系。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欧美电影津津有味,但是他们看不了我们的,就算给他看《武林外传》,一句很有幽默含义的方言是是很难被老外体会到包袱的。然而我们很多人对于《生活大爆炸》里的俚语,历史,流行语包袱如数家珍,边看边笑得前仰后合。

我不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只是说现象。

有多少孩子从小身边就有脸谱?家人会告诉他他哪个脸谱漂亮?哪个脸谱代表什么情绪?京剧腔调怎么婉转,在哪个字上用了什么音是美的?哪个步伐走出了精神?我们从来就不知道。我们失去了不只是京剧,更是太多传统文化的审美。

一个人即便认识所有的字,第一次读文言文,也不见得体会到《项脊轩志》的情感,而学习过大量文言文,懂得文言的美感接受文言文的审美共识,读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怎能不泪如雨下。。。。

这么好的国画风,太美了

我不懂艺术,是不是敦煌风格?

水墨画,点开就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