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故事集》——大师的鸡汤

作者: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英】(1812-1870)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汪倜然/金绍禹/邹绿芷/戴侃/高殿森

愿新的一年对你是快乐的一年,愿新年对那许多寄快乐于你身上的人是快乐的一年!愿一年比一年快乐,愿我们的兄弟姐妹们,即便是最卑贱的,在分享伟大的创世者上帝创造他们去享用的幸福时,也不被剥夺他们合法的一份。  ——查尔斯·狄更斯前言

  19世纪是大师辈出的时代。狄更斯有着与其他大师们相同的对于艺术的热情与深思。他们的作品激励着我们为高尚的目标而努力,把我们的思想从机械的生活中解救出来,给我们一种新的感悟。这些感悟在心中沉淀、发酵,最终变为丰沃心灵的养料或是照耀生命的燃料。

  一些轻松欢快的电影为了蹭新年的热度,选在岁末年初之际上映,称其为贺岁片。狄更斯在1843至1848年六年间蹭圣诞节的热度,发表了五篇“贺岁”中篇小说,成为当时英国家喻户晓的故事。

  贺岁片的主题并非必定与节日相关,圣诞小说的内容也就和圣诞节关系不大。小说里有鬼魂,但并不吓人;每篇都带有悲观色彩或是悲剧情节,但总以欢乐、团圆结尾。故事中透露出作者对所处社会隐含问题的反思,寄托了他对人们向着正确道路行进的美好期望。

  虽然我们不过圣诞节,但对于新年怀着美好愿景的心是与世界相通的。狄更斯并非只是为了单纯地蹭热度,他深入时代的内核,心灵手巧地熬制了五罐浓郁的鸡汤。

  狄更斯大师的手艺如何?就让我们分别来品一品这五味鸡汤里的成分。

一、《圣诞欢歌》

  一个贪婪自私、刻薄无情的小老板遇到三个幽灵。

  第一个幽灵带他穿越到少年,青年,成年时期,使他看到少年时的充满幻想,青年时的热情,成年后变得眼中只有金钱的自己。

  第二个幽灵带他去到此刻正在过圣诞节的穷人家,看到他们虽然贫病交加,但是快乐满足地生活着。

  第三个幽灵带他去到未来自己的葬礼,看到自己没人守灵,没人哭泣,没人照料,被人遗弃的尸体。

  由此,小老板在三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和善可亲、乐善好施的人。

  本篇里的节日气氛描绘得最为浓郁,作者以此映衬主人公对圣诞节的冷漠态度,最后由冷漠转变为热情以符合读者最满意的期待。

  我们品尝到这罐鸡汤里面装的是“审视”。

  他让我们回忆自己年少的初心,看看自己此刻的周遭,想想自己真正理想的未来。

二、《古教堂的钟声》

  此篇表现了当时严酷的社会环境,被压迫的劳动者与资本家的重大矛盾。故事从穷人的苦中作乐开始,逐步揭露富人的自私、虚伪、无情,进一步描写底层人民的困苦。结尾虽然皆大欢喜但略显僵硬,像是和开篇的苦中作乐相呼应的强颜欢笑。

  文中有两处比较亮眼的文学技巧。

  其一,男主从钟楼上摔死后的时间转场:

  “什么!”他一阵颤栗道。“我走错路了,摸黑走到了钟楼外面,跌下来——一年之前?”

  “九年了!”鬼影回答道。

  其二,用男主死后幽灵的视角而不是上帝视角来描写资本家的丑恶和他亲人们的苦难,使得叙事视野既能够穿梭在各个时空中不受限制,又能加重读者对文中人物悲剧的感受力度。

  这罐鸡汤里面装的是“忍耐”。

  从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或是此篇里人物的遭遇能够看到,穷人的选择并不多,苦中作乐和强颜欢笑即是一种缓解痛苦的忍耐。

三、《炉边蟋蟀》

  当男主拿起枪准备打死和自己妻子偷情的男人时,他听到了炉边蟋蟀的叫声。蟋蟀声幻化成他内心的另一个声音,和自己摆事实讲道理盘逻辑,终于,他收起枪,原谅了妻子。

  这蟋蟀声象征着他以前幸福安定的生活。首先男主不想打破这种幸福,接着他从妻子的角度说服自己,给出了她出轨的合理性,并接受了这个事实。最后弄清是场误会,他的妻子并没有出轨。当然不会出轨,要是出了轨,这鸡汤就变味了……

  文中人物的内心纠葛,和各种充满象征的描述,使得本篇覆上一层迷幻的色彩。

  “宽容”——这罐鸡汤不好入口。

  并不是“算了”,也不是“忍让”,而是为他人作设身处地的理解,并赋予对方高过自身的同情。

四、《人生的战斗》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早年丧母的姐妹俩跟着父亲长大,姐姐如母亲般疼爱妹妹。妹妹在未婚夫从远方回来准备迎娶她时离家出走,从而成全姐姐的幸福,使未婚夫变成了姐夫。

  不知道是因为受篇幅限制的原因,或是作者受时间与心力的影响,使得这部作品要表现的东西没有完全显现出来。特别是几位男女主人公因放弃自己的所爱而成全别人时的心理斗争,没有达到令人惋惜的程度。

  有可能是因为作者连着三年创作了优秀的作品有些创作疲劳,也有可能因为同时在写其它作品而分身乏术,导致这篇作品在情节组构和着色立意上都不尽人意,有充数之嫌。

  这是一罐讲述牺牲(或是奉献)的鸡汤。只是忘了放盐,喝起来有些寡淡。

  在妄加揣度了作者隐而未显的创作意图,再接合此篇的标题来看,可以作这样的结语:人生最艰难的战斗,是自己与自己的战斗。

五、《着魔的人》

  此篇在文学性、思想深度、想象力和情绪浓度上,都比前四篇要高出许多。我们可将其中难以忽略的光韵部分简单总结出以下几条:

1、开篇八页用不厌其烦的“反复”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与营造环境所达到的绝佳效果自不待言,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肆无忌惮的宣泄,是对主人公郁结在心中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冤屈的呐喊。

2、主人公在放弃人性后,面对疾苦之人所激起的恻隐之心复燃在感性达不到的地方,这种不设任何前提的先天共情心,甚至比孟子更为彻底和乐观。

3、当我们读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时,能够体会到鲁迅带给我们的力量。同样的,在本文中狄更斯告诉我们,面对并接受不堪的回忆,是周全地生活下去的唯一方法,否则只能沦为一块冰冷的石头。

4、作者还告诉我们,痛苦与幸福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的结构关系(就如桥墩与桥跨的关系)。所以失去痛苦回忆的主人公,和从出生后只有痛苦相伴的那个小孩,便是同一类人——都是不完整的人。

5、书中主人公受痛苦记忆的折磨是作者自身心理的一种投射,根源都来自于对自己父母怀着痛苦的感情。这样的痛苦既然无法忘却,只好通过写作来排遣和慰藉。前面四篇是狄更斯献给世界的圣诞礼物,最后这篇是他给自己的礼物。

  这是一罐暗色调的乌鸡汤。里面有一些泪,甚至还带点血。口感滞硬难咽,喝起来有些涩,是那种难以回甘的苦涩。至于功效,和大力丸差不多,有病治不了病,没病也强不了身。如果将此篇作品放到炉火上烤,最后烧出的灰烬里会显出这几个字:逆境是人生的老师!

  狄更斯作为现实主义批判的大师,在描写生命的广度上,唯有托尔斯泰的笔力能与之颉颃。两位的作品同样都充满着道德说教,只不过托翁的更庄严肃穆,狄更斯作品中有着在今天看来过时的幽默。

  在狄更斯的作品中总有着黑暗与光明的二元对立存在。善恶总是很分明,正义总会战胜邪恶,小人物总会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此类种种,可能就是造成一部分人不喜欢他作品的原因。虽然不喜欢,但也不能否定其作品价值,就像我们虽然不喜欢吃某种水果,但不能忽略其中的营养价值。

  这五部中篇小说有着较为相同的故事模式:开头有新意(狄更斯小说的开头都饶有魅力),中间有曲折,结尾大欢喜,完全可以当成童话故事来阅读。我们都需要童话。只有那些生活在幸福之中无忧无虑的人不需要童话,因为他们已然身处在童话之中。

作者:光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