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阿加莎的乡间别墅和希区柯克的桌下炸弹说清楚推理和悬疑的区别(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第一季在线播放)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
大家好,我是看电影爱较真儿的廖宇。
我的女神&男神
我是名影迷,也是悬疑片迷,更加是一名推理小说迷。中学时代,同学们看金庸古龙如痴如醉时我看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高中时代别人《飘》着,我却《悬》着(《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到了大学时代大家各有所好,而我只专情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侦探波洛”和“马普尔小姐”。
柯南·道尔/希区柯克/阿加莎
工作后,几乎没有什么富余时间看小说,偷得浮生半日闲时就选择根据推理小说改编的电影过瘾,首当其冲的自然是70、80年代一系列改编自阿加莎“大侦探波洛”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等。
1974年《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1978年《尼罗河上的惨案》1982年《阳光下的罪恶》
作为一个侦探推理破案的故事,这些电影在大众完全熟知人物关系,情节和结局的情况下,多年来却一次又一次的被多个国家翻拍成剧集或电影,而观众们也依然乐此不疲。这不得不说阿加莎的故事的确有一种令人着迷的魔力。
上:英剧《无人生还》/日剧《无人生还》下:2010版电影《东谋》/日剧《东谋》
记得2017年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国内上映时,我便怂恿女友猜凶手,作为当年的奥数小公主,理科学霸一枚的她表现出一副舍我其谁的自信,我则笑而不语。在观看过程中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问我:
是他?是他?就是他!
我只好忍不住的小声儿唱到:我们的朋友小哪吒。也因此差点挨了一巴掌。
直到电影结束,她终于放弃,并且一脸的瞠目结舌。这也许就是阿加莎的“魔力”吧,总是不断的抛出线索,让观众们无一不是跃跃欲试的去推理真相,找寻凶手。但往往都是无功而返,到最后你又会发现其实她早已给出“遍地可见的线索”,在她抽丝剥茧,丝丝入扣的推理后,除了凶手谋杀和掩盖罪行的诡计让人惊奇外,其动机也常常令人唏嘘不已,所有案件的“真相”总是那么复杂离奇,让人难料。
2017年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我想,阿加莎也许早就洞悉了一个真理: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这也让她成为了我最敬仰的女神。
我的女神,阿加莎·克里斯蒂
神分两位,各表一尊,除了推理类型的电影,悬疑片也是我的挚爱。
自从以擅长制造悬念拍摄手法的大导演希区柯克,在50、60年代风靡好莱坞乃至世界影坛后,他不仅留下了《后窗》《西北偏北》《惊魂记》等许多的传世佳作,还开创了希区柯克式电影风格的一个典型模式:无辜的主角,阴错阳差地被人追杀或冤枉,在逃脱和洗清罪名的同时发现自己被卷入一起阴谋。
1954年《后窗》1959年《西北偏北》1960年《惊魂记》
这种类型和风格被之后的众多影片模仿和传承,以至于对很多人来说“希区柯克”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成了“悬疑”的代名词。因为在我看来,在希区柯克的精神世界里,对于这个平凡而真实的世界毫无兴趣,他唯一的兴趣或许就是编创出一个悬念迭生的“悬疑“世界。
我的男神,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他与阿加莎同样的有一种魔力,可以让故事中的人物与银幕外的观众产生互动。说到这儿肯定会有人质疑,你说相声、话剧等剧场形式的演出中演员能与观众互动我相信,但这电影里的“人”怎么可能与观众互动呢?
这正是他与阿加莎相反的魔力,从影片的一开始他就告诉观众们,在某个地方发生了一起什么样的案件,谁是凶手或坏人,谁是侦探人或好人,并让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展开对话。
1954年《电话谋杀案》
此时观众们的心里就会出现大致这几种方向,一种是趋近于好人的,他们会为好人的不够睿智被坏人骗了而着急,并为片中的角色捏一把汗;另一种是趋近于坏人的,他们会不断的提着心吊着胆,就好像自己是片中的凶手一样,必须时时刻刻,小心翼翼的说着谎言,生怕被对方抓住破绽。当然,一定也会有不把自己代入到任何一方的人,而他们往往会在心里反复掂量着,最后是凶手逃脱了?还是侦探胜利了?其实无论是哪一种,观众都在不自觉中“着魔”了。
1960年《惊魂记》
不同于阿加莎的电影总是让观众通过人物的行为去琢磨,分析每个人的底细,进而推理出谁是凶手。希区柯克一开始就给告诉你谁是凶手和每个人的底细,这样做的效果就是:当你知道了一件且只有你知道,而电影中的人物却不知道的事情后,你就跟电影中的人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关系,便会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希区柯克正是用这样的展现形式达成了银幕内外的互动。这也让他成为了我最敬仰的男神。
男神在“指导”狮子
说到这儿,我想可能会有不少朋友仍存在着一种疑惑:到底什么是推理,什么是悬疑?他们的具体区别又在哪?下面我会详细举例说明。
推理&悬疑的区别
如前文所说,我是一名推理与悬疑小说迷,如果非要分清楚这两个类型的话,还是先从小说本身说起吧。这样更便于大家加理解什么是悬疑,什么是推理,至于电影应该怎样去区分,相信您看过下文后便会有自己的判断。
首先,我个人感觉这两种概念或类型的小说是有比较高的重合度的,比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巴斯克维尔的猎犬》这个中篇小说就兼具了这两种特点,以至于有些读者质疑这是一部最不像“福尔摩斯”的福尔摩斯故事,指的就是它过于着重于悬疑和离奇的案情而挤压了福式精彩的“演绎推理”。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总之在通俗文学中,两者的界限本身分的就不是那么的清楚。尤其在书店中,你会发现一般它们都会与惊悚恐怖类的书籍摆放在一起,延伸到电影中后就更加不容易区分。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1959/1982/2000/2002
但如果非要较真儿的话(谁让我是看电影爱较真儿的人呢)我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也很简单,意如其名:
推理小说注重的是“理”和“推”。侦探通过帮观众/读者“理”出线索,进行缜密的逻辑分析后,而一步步的排除障碍,“推”着剧情发展,推着观众向前,最后终获真相。观众们享受的就是这个 “理”和“推”的过程。
而悬疑小说注重的是“疑”和“悬”。创作者让读者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到主角深陷迷团中的“疑”惑,而不断的被吊着胃口,好奇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主角的命运会如何?观众们过的就是心里一直“悬”着的瘾。
阿加莎/希区柯克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下面再拿我的女神和男神分别举例说明。
阿加莎的推理故事,大多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进行,通常是在贵族庄园或者乡间别墅,这种很符合英国特色的传统庄园生活中,有钱先生,太太,小姐和亲戚朋友中间发生的一起谋杀案。因此被称之为“乡间别墅派”推理小说。她的《马普尔小姐探案系列》基本都属于这一风格。简单来说,凶手会被限定在封闭空间中几个特定关系的人身上,而侦探只有依靠线索和逻辑推理出真相。日本有个长不大的小孩推理破案的故事,其实都是跟阿加莎学的。
英剧《马普尔小姐探案系列》1至6季/美剧《马普尔小姐探案系列》尚未播出
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出“暴风雪山庄”模式,一般是由于某种不可抗力或者人为的造成一个封闭孤立的空间,有一定数量的角色被困,然后开始发生案件,一般会出现多名被害人。在案件发生后,外部干预(警察)短时间内无法介入,且封闭环境内的条件有限,没有科学检测技术,因此破案只能依靠纯粹的推理。也称作“孤岛模式”。《无人生还》(岛上)便是这一模式的开山之作,之后还有《阳光下的罪恶》(岛上)《尼罗河上的惨案》(船上)和《东方快车谋杀案》(火车上)等。
2000年英剧《罗杰疑案》/2018年日剧《罗杰疑案》
除此之外,阿加莎的《罗杰疑案》还开创了“叙述性诡计”或称叙诡小说的先河,就是作者利用自身的“优势”(知道真相)通过调整文章的结构或利用文字的技巧,刻意地误导读者,一般到最后会让读者惊掉下巴。《罗杰疑案》这本书我十分的推荐,它是让我一下跌入女神推理坑的作品。
实在没时间的话也可以选择影视作品,以上的这些作品都被翻拍无数,足以证明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如果你想弄懂什么是推理,至少也要选一部看。对阿加莎本人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一部《阿加莎与谋杀的真谛》,虽然评分只有6.1,但对于喜欢她的人来说还是特别好看的,更主要的是能满足我对女神的幻想。
《阿加莎与谋杀的真谛》
下面我们接着说关于希区柯克的悬疑故事。最著名的应该是他的“桌下炸弹理论”。假设有三个人围着一张桌子打牌,你事先告诉观众桌子底下有炸弹,而且5分钟后就会爆炸,如何展现这一场景才能发挥出“悬念”的最大作用?
倘若只展现三人继续“无知”的玩牌等着爆炸,这样虽然也有揪心的效果,但却会索然无味,因为观众只等着爆炸了;如果突然展现爆炸的场面呢,观众收获的只有片刻的惊吓;而希区柯克的做法是,着重刻画三个玩牌人的反应,例如三人玩了三分钟后准备离开(时间特写),此时观众松了一口气,但其中一个人说咱们再玩一会儿,这时观众心又提了起来。一分钟后(时间特写),三人再次准备离开时,又有另一个人提议,再喝杯酒吧……如此三番五次,观众的心必然会跟着剧情忽上忽下,不论炸弹爆不爆炸,都成功的牵动了观众的心,这就是“悬念”!它很大程度上与观众自身的欲望或期盼相关。说白了,就是让观众自己吓自己。
男神的侧脸
比如《爱德华大夫》就采用了这样的理论。一上来就让观众知道精神病患者约翰冒名顶替爱德华大夫来到精神病院当院长,美丽的女心理医生还与这位假冒的院长相爱了,试问谁不想知道美女医生的命运会如何呢?看看这个“炸弹”有多带劲,一个精神病当了精神病院的院长,还让美女心理医生爱上了他。
1945年《爱德华大夫》精神病患者约翰&女心理医生
还有《后窗》,一名坐轮椅的摄影师“偷窥”邻居,让观众跟他一样的看到邻居夫妻之间的激烈争吵,同样看到丈夫在一个雨夜提着沉重的箱子外出数次,而后又看到丈夫用报纸包裹一把锯和一把刀。这时观众的心里也跟主角产生了一样的疑惑:怀疑丈夫杀害了妻子!看,我们开始“疑”了!但我们并未目击案发过程,也没见到尸体。
1954年《后窗》
那么真相究竟是一起凶杀还是我们的臆测?我们要跟主角如何一起寻找证据呢?看!我们的心开始“悬”了起来吧。我觉得《后窗》是悬疑片中非常极致的代表,让观众们一口就吞下了希区柯克放下的“鱼钩”后就再也没能松口,直到“真相”被钓出水面,所以隆重推荐!
1954年《后窗》的女主格蕾丝·凯利
后记
不知听完我的分析,你知道推理和悬疑的区别了吗? 最后我想简短的说说我为什么钟情于“推理”和“悬疑”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通过上述内容大家应该不难发现,不论“推理”还是“悬疑”首先都建立在一个人物鲜明,冲突明显,逻辑清晰,情节跌宕的故事之上。换句话讲,无论小说和电影首先是要讲好一个故事。这个道理就像我们小时候学习如何写作文,先要列提纲,建立其文章的结构和核心矛盾,然后再往里填内容。
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写有80部推理小说
而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一群人经常把讲不明白故事,搞不清楚矛盾(冲突)的片子叫做“风格”,最可气的是还有人追捧。致使现在有些创作者都没什么罗辑思维,根本不会表达,只把“风格”当作皇帝的新衣,只要一穿上“风格”这件衣服,自己都觉得漂亮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非常缺少好的国产推理悬疑电影的原因之一。
我想说的是,年轻人们少把那些脸蛋儿长得好看的人随便奉为自己的男神和女神,因为你想成为那样儿基本上只能在自己的脸上动刀。如果把有才华的人当作偶像崇拜,激励自己去成为他们,这可能是个好的开始吧。
看,我的女神不仅小说写得好还多才多艺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