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惩奸除恶,明察秋毫(惩恶扬善的寓言故事)惩恶扬善故事集,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号德英,并州(山西太原)狄村人,为唐朝、武周时的著名宰相,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国贡献卓著。
仪凤元年(676年),调任为大理寺丞的狄仁杰,掌分判寺事,正刑之轻重。这个职位,对狄仁杰来说确实颇为合适,因为能够充分地发挥他的才能。
上任第一年,狄仁杰勤于政务,明察秋毫,凭借一人之力,审理了无数在大理寺积压多年的冤假错案。这些案件涉及人数多高达上万人,波及范围非常广,如果交予常人审理,耗时很久不说,恐怕还难以审理清楚。
可是,狄仁杰勤勤恳恳、毫不懈怠,在短短一年时间之内,便将那些冤假错案一一审理完毕,而且竟无一人冤诉,一时间名声大振。无论是朝廷之中的文武百官,或是市井之中的贩夫走卒都纷纷议论,称赞狄仁杰不辞辛苦、断案如神。从此以后,狄仁杰成了朝野上下备受推崇的大法官,同时民间也尊称其为狄青天。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宰相张光辅率军平叛,胜利后却未约束下属,放纵士卒滥杀无辜,竟致两千多名被胁从的百姓蒙冤。狄仁杰当面怒斥他的暴行,认为判决有误,决定暂缓行刑,并上疏武则天,恳请从轻处理这些无辜的百姓。
武则天被狄仁杰恳切的言辞打动,最终赦免了这些百姓的死罪,改为将他们发配到丰州。发配途中,这些百姓听说是狄仁杰救了他们时,所有人都感激涕零。
有一次,一名武官误砍了一株昭陵的柏树,本罪不当诛,但盛怒中的唐高宗下旨要处死这名武官。狄仁杰为此上奏请求依法处理,周围群臣看到唐高宗龙颜大怒,都示意他赶快退下。
但狄仁杰却犯颜直谏,道:“国家的律法,对各种罪行的处罚均有明文规定,怎能在没有触犯死罪的情况下,却处以极刑的道理?一旦有法不依,叫我们的百姓如何信服?如果陛下为了一株昭陵的柏树而处死一名武官,历史将如何评价陛下?”在狄仁杰的据理力争之下,唐高宗最终收回成命,依法处理了此案。
还有一次,一个名叫王本立的高官凭借皇帝的恩宠,恃宠而骄,言行放纵。狄仁杰上奏请求将他交给有司审察,但因唐高宗有意包庇,始终未果。
对此,狄仁杰无法视而不见,于是再次挺身而出,进谏道:“国家虽然缺乏英才,但并不需要王本立之流,陛下怎么能为了包庇有罪之人而废弛国家的律法?如果陛下一定要赦免王本立,那就请免去我的官职,让后世的忠臣引以为戒。”
唐高宗也知道不该徇私包庇,无奈之下,只能将王本立交予有司定罪,一时间朝廷肃然。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与武则天巡幸汾阳宫,狄仁杰随行负责途中各项事务。当时去汾阳宫要路过一座妒女祠,民间传说,如果有衣着华丽的人经过,妒女就会引发风雷灾害。这样的民间传说,本是无稽之谈,但是,天子出行,地方官唯恐出了岔子。为了以防万一,并州长史李冲玄决定,征发数万百姓新修御道,以便避开妒女祠。
得知此事后,狄仁杰心里就琢磨,这几万百姓难道不要耕田种地、养家糊口吗?为了这种形象工程劳民伤财,实在是要不得!
念及此,狄仁杰赶紧把并州长史叫过来,笑道:“九五之尊,帝王出行,万千随从,何须害怕什么妒女?”所以,你就别再跟着凑热闹搞形象工程了,让百姓们散了吧,该干吗干吗去,别净整些没用的,平白加重人民百姓的负担。
后来唐高宗听说了这事,也是连连称赞狄仁杰心系苍生、体恤民情,情不自禁就赞叹了一句:“真丈夫哉!”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沉迷佛教的武则天,被一个胡僧蛊惑,竟然异想天开地想建造一尊大佛。这种事情耗资甚巨,朝廷无法全部负担,因此武则天便号召全国的和尚去化缘捐钱。
狄仁杰当时就冒死直谏,“如此劳民伤财之事,甚是荒唐。更何况,现在水旱频发、边境战乱未宁,正是多事之秋,若是大动干戈造佛像,一旦财政出现缺口,到时候怎么办?”武则天想了想也觉得有理,只能放弃了这个造佛计划。
同年,狄仁杰进封内史,可惜不久后便病逝,比之武则天,他后生先死,享年71岁。当其逝世之际,武则天悲痛而泣:“朝堂空也。”悲痛之余,武则天追赠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武则天对狄仁杰非常敬重,常尊称他为国老,从不直呼其名。逝后又获此凭吊,国老之称当之无愧,而后,又受到唐中宗和唐肃宗追封。为官如此,夫复何求!
纵观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勤政务实,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始终将黎民百姓的疾苦系于心间,甚至在为民请命、仗义执言的时候不惜冒死直谏。
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而他刚正廉明、忧国济民的节操,更成为后世的人臣典范。(本文节选自《清官——中国古代的“好干部”》)
《清官——中国古代的“好干部”》
谢海金 著
ISBN:978-7-5266-1527-0
新华出版社 2017年2月
定价:36.00元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