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趁十一把王朔的《起初·纪年》读完,没想到拐了个大弯,掉到了莎士比亚的坑里。

拐我入坑的是本叫《七人的莎士比亚》的漫画,像硅谷商战般讲莎士比亚的创作史——不是什么文人的苦心孤诣,而是乡下来的小学毕业生,一心在伦敦扬名立万,不仅要自己糊口,还要顶起剧团票房,写每个故事前都要先豪赌于观众的欲望和女王的心事。漫画中,《威尼斯商人》、《亨利六世》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诞生就像乔布斯做 Apple ][、Macintosh 和 iPod,伟大的作品最让人神往的还不是它最终成功了,而是创作者为什么在无数个选择中决定做它,并把它做成了这个样子。人吃鸡蛋为什么还要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只因为好奇,凭什么都是母鸡,你能下出恐龙蛋来。

可惜,这漫画已经被腰斩,故事没到高潮就戛然而止。馋虫被钩上来,只好自食其力。中文传记可选的不多,我挑了《发条橙》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和《世界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的两本。

没想到关于莎士比亚的史料如此之少。后世可知,他只读过文法学校(相当于今天的小学),之后到 18 岁奉子成婚,中间是大段的空白。传记家猜他是为了逃离大自己六岁的老婆而跑去伦敦的,然后应该有过不少混乱而惘然的情史,还得过梅毒。研究者不好解释,这位草根作者,是怎么做到通晓历史和古典戏剧、精通诗词韵律、恰当使用法语和拉丁语、以及洞察人性幽微的?

更让我有代入感的是,莎士比亚是怎么在一个对创作并不友好的时代,保持旺盛的表达欲?

想象这样一个时代:伦敦人当街就可以看到真实的绞刑与斩首,娱乐活动是看狗熊或猩猩斗獒,戏剧显然更不刺激。剧场都兴建于伦敦城墙外,比邻妓院、疯人院、乱坟岗和监狱。当年有鼠疫,严重时一周死一千人。议员们讨厌戏剧,认为它伤风败俗、破坏信仰,时不时找理由勒令剧院关门个一年半载。而女王伊丽莎白的王位常被觊觎,为稳定时局和民众情绪也必须经常下达创作禁令,有时不许写现实题材,有时不许写英国历史。当然,因为英国与西班牙的海上战争,民众的爱国情绪激昂,也容不得作者写许多讽喻题材。

也许所有这些,对一个要靠写字吃饭泡妞的人都不算什么。莎士比亚创作时身段的确灵活,不让写当下就写英国历史,不让写英国就写罗马和丹麦,甚至为一场重要的婚礼也可以写出《仲夏夜之梦》来。

伯吉斯版传记中轻描淡写了莎士比亚大多数作品的写作契机,不深写大概是因为史料确实少。看上去莎士比亚是那种素材皆在三米内的人,他听说两家贵族产生纠纷就促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场官场怨愤造就了《威尼斯商人》,简直听风就是雨。而且他喜欢借用别人的故事,偶尔大段引用,更多时候是改写,添上他擅长的比喻和对角色内心的挖掘。感觉郭敬明还是吃读书少的亏了,如果早点罗列下莎士比亚是怎么抄怎么改的,或能引发什么是文学创作的新讨论。

过去我一直觉得,莎士比亚我是无福消受了,毕竟没法吃透中古英语原文。这三种书读下来却有欲罢不能感。还是没精力啃剧本,后面准备这么读:美国作者肯·路德维格写了《教你读莎士比亚》,本来是教小孩儿的,截取剧本片段边分析边讲剧情,正适合我这英语水平入门;Caroline Spurgeon 的 Shakespeare’s imagery and what it tells us,罗列了莎翁的意象,似乎可以像 wiki 一样读;当然还有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故事集》,本来就是缩写,兰姆又是钱鍾书高看一眼的散文家,有种价格实惠量又足的价比翻番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