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民国时的奇葩书名翻译,莎士比亚听了都想打人(莎士比亚故事集目录)莎士比亚故事集,
上来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本叫《报大仇韩利德杀叔》的书,你听说过吗?
那如果再补充一句: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韩利德,你是不是就能猜到了呢?
没错,篇头那个武侠小说即视感的标题,就是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最早版本的中译名!
壹/莎士比亚想打人
资料显示,从19世纪30年代起,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开始经由国内一些知识分子以及国外传教士传入中国。1839年,林则徐在他编译的《四周志》里把Shakespeare翻成了 「沙士比阿」,这可能是国内最早的莎翁译名。
那时,莎士比亚的名字出现很多不同版本的翻译,包括 「舌克斯毕」「沙斯皮耳」 等等。直到1902年,「莎士比亚」 这个译名才正式通过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进入大众视野。
1903年,上海达文社出版了一本名为《澥(xiè,指大海)外奇谈》的书籍,该书用文言文翻译了兰姆姐弟 (Mary Lamb & Charles Lamb) 改编的《莎士比亚故事集》,这是国内第一次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系统性翻译出版。
这位没留下名字的译者在翻译时想必花了一番功夫。为迎合读者趣味并消减文化差异带来的疏离感,题目均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形式,使故事的译名风格带有强烈的本土化色彩。
莎剧中那些经典角色的名字,也被翻得很有中国风情和时代特色。
比如 《威尼斯商人》里的Antonio,现在的翻法是「安东尼奥」,当时翻成了 「燕敦里」。《第十二夜》里的Olivia,现在译为「奥利维娅」,当时被翻成了 「武厉维」。
仔细观察《澥外奇谈》的文本,还能发现不少与我国古代名著相似的措辞和对仗方式。
比如「报大仇韩利德杀叔」很像《三国演义》第十回「报父仇曹孟德兴师」,「计上计情妻偷戒指」令人想起《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尽管《澥外奇谈》的题目十分意译,但仍有迹可循。而接下来这本译著可能会令你难以将题目与莎翁的作品联系起来,但它却在中国莎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贰/不懂外文的奇葩翻译家
1904年《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出版,由翻译奇才林纾与魏易合译。
林纾之所以被誉为翻译奇才,是因为他 「不审西文」,也就是说他完全不会英语!
他一生翻译出的两百多本书,全部都是依靠会外语的朋友进行口译,自己边听边翻完成的。
林纾的第一部译著是与王昌寿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这本书时,两人在闽江的一条小船上,精通法语的王长寿一边翻阅原著一边将其口译成中文,林纾则凭借满腹诗书当便把口语化的翻译转写成文言文。
甫经问世,便广受好评。严复曾做诗贺之: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林纾也由此正式走上了翻译之路。
据不完全统计,与林纾合作的 「口译者」 至少有20人!
林纾的翻译风格更像传奇小说,尤其是在拟写题目时,他专门抽取出原著中包含的神怪暗喻等因素,凝练成两个字的标题概括全文,其生动与猎奇的特点在当时吸引了大批读者。
如此的 「意译风尚」 是晚清民初时期译著的一个标签,即使屡为后人诟病,却因为迎合了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兴趣,在当时形成风潮。
叁/这些英文名著原来竟然叫...
除了莎士比亚的作品,还有许多西方名著在这一时期有过和今日截然不同的译名。
例如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907年在我国出版了首个单行本,当时译名为《孤星泪》。
《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拊掌录》=华盛顿欧文的《见闻札记》
《现身说法》=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
《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
《离恨天》=《保尔和薇吉妮》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
《双雄义死录》=《九三年》
《魔侠传》=《唐•吉诃德》
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块肉余生录》,你知道这是哪本名著吗? 竟然是《大卫·科波菲尔》!
译文赏析:
“Whether I shall turn out to be the hero of my own life or whether that station will be held by anybody else these pages must show. To begin my life with the beginning of my life, I record that I was born (as I have been informed and believe) on a Friday, at twelve oclock at night. I was remarked that the clock began to strike, and I begin to cry, simultaneously.”
- Charles Dickens
“余在此一部书中,是否为主人翁者,诸君但逐节下观,当自得之。余欲自述余之生事,不能不溯源而笔诸吾书。余诞时在礼拜五夜半十二句钟,闻人言,钟声丁丁时,正吾开口作呱呱之声。”
——林纾译,《块肉余生录》肆/我见过的那些奇葩书名
欣赏完民国时期的一些经典名著的书名翻译,是不是有一种非常惊喜的感觉?!然后知米妞忍不住想要为大家分享一些我见过的奇葩书名。
它们是书名界存在的一股不同寻常的清流,或是过于奇葩让我们完全猜不出它想表达的内容,或是过于普通,遮掩住内容惊艳的光芒。
但是,千万不要被书名骗了,这些书其实很棒!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嗯?这本书难道是要教我们如何在修摩托车中感悟出禅意,感悟出人生的真谛吗?
当然……不是,这本书其实是向我们讲述了一对父子在骑摩托车旅行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所悟出的哲学智慧,也算是符合书名中的“禅意”了。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乌克兰作为拥有着前苏联最好的工业体系,其拖拉机的制造经过了五十六种复杂的工序。NoNoNo,这不是一本介绍拖拉机的冰冷机械工程书,而是一部描述二战后欧洲历史发展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家族发展史的英国喜剧小说。
《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
你脑海里是不是闪过这样一种画面:
不不不,这不是农业致富类书籍,当然更不是新东方鸭子清蒸红烧烹饪系列。作为日本著名小说家伊坂幸太郎写的一本推理小说,作者在书中创意地使用了双时间线的写作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椎名在被邻居邀请去抢劫书店后发生的一系列离奇的故事。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
你可别以为这是本菜市场买菜指南,其实他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散文集。《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收录了村上春树的52篇风趣随笔,配以画家大桥步的52幅美丽插画,村上以幽默的语言写下蔬菜的心情、关于大萝卜的怪谈、挑选好吃鳄梨的超能力、和海豹接吻的感觉……书中囊括了形形色色的有趣话题,被誉为“日本最好喝的乌龙茶”。
凯撒沙拉、汉堡包、菠萝等等生活细节,透露着对生活的体悟与散漫的神思,不看作者,更像是一位家庭妇男的碎碎念,但正是这种看似无聊的碎碎念,却总是能令人深陷其中,一口气读完,心情都会随之变得愉悦。
《第三种黑猩猩》
当然,这也不是研究黑猩猩的生物小说,现代遗传学研究表明,人类与生物界中另外两种黑猩猩有98%相同的基因组。所以在这里第三种黑猩猩代表的便是人类自身。
这本书作为一本有趣的生物科普读物,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人类发展演化的历程。和这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美汉娜·霍姆斯的《盛装猿》,在书中作者将盛装猿暗喻人,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对人类自身特点进行了不同的介绍。
《我想吃一个小孩》
咋一看书名怪瘆人的,有种黑暗势力的感觉。但实际上,《我想吃一个小孩》是一本萌萌的儿童绘本,主要讲述了小鳄鱼奇奇想吃一个小孩的故事。
它是一个很酷的儿童画书,有一种三到八岁孩子都能欣赏的黑色幽默,在法国、荷兰、日本、意大利、美国、英国、中国均已出版,获多项大奖。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
书名是不是很惊悚,这是本复仇小说还是推理小说?其实,这是香港作家钟伟民编写的散文、杂文类作品,介绍了对待爱恨的态度。本书受到了金庸、张小娴的力荐。
我们不是圣人,总有爱恨;如果法治荡然,你会怎样处置情人或者仇家的骨灰?深爱的人死了,也许,最好把骨灰掺了胶水,让巧匠塑成她或他生前的模样,借在床头,为那一抹逝去的微笑守灵,或者求寡。
你还知道哪些书名奇葩但内容经典的书呢?记得留言里推荐给大家。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